您的位置:
> 文章详情页

于《小癞子》,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发布日期:2021-12-20 14:41:53   作者 :Aler    浏览量 :871
Aler 发布日期:2021-12-20 14:41:53  
871

不得不说,在没有拿到《小癞子》这本书阅读前,通过一些渠道,不管是外国文学教程也好,还是同学流言议论也罢,大概知道讲了是什么的故事。一个乞丐,一个漂流记。


当我真正阅读的时候,请容我先肤浅的小庆幸一下,这本《小癞子》真的是很短,真正的内容不足百页。然而,那么短的书势必会在仅有的页数中传递出作者的感情沉淀,甚至更高的思想灵魂。而我却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去把玩其中奥妙,有难度,但是还是有所得的,接下来请听听在下的一些拙见。


先从百度词库中理解流浪这个词,流浪,形容一个心灵流浪,天涯海角,喜欢浪迹天涯的人,而且流浪者也标榜着自由,快乐。但从小说中,我并没有看出小癞子的开心,也并没有感觉到他自由,某种意义上,我的理解是煎熬。如文中有这样一段“天啊!我但愿当时已经埋了吧!因为我已经吓死了。那歹毒的瞎子怒气冲天,要不是旁人闻声赶来,他准要了我的命。他们把我从他手里拉出来,我稀稀几根头毛,给他揪了满满两把,脸皮和脖颈都被抓破了。我脖子抓破是活该;我历次受罪都是为了口腹的过失,脖子是口腹之间的通道。”小癞子只是偷喝了点酒就被瞎子这样蹂躏,并且癞子并没有反抗,其实可以想象,癞子毕竟年轻力壮,瞎子好歹也是有些年纪的人了,而且还有视力缺陷,如果硬拼的话,癞子的胜算很大,或者至少不会被欺负成那样子狼狈。奈何癞子并没有,我感觉他的性格中有奴性,不过我更愿意给这份奴性添上人善的外衣。面对不平等,面对疼痛,他都在忍耐,在这里他可能也认为自己偷喝了瞎子的酒不道德,所以被瞎子打并不冤枉,即使平时瞎子对他并没有那么仁义,他也愿意保持着自己那份准则,最终作祟的还是癞子内心深处的善良。所以到这里,这就是我的主要观点,然后我们再从《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去分析小癞子最后变得麻木,粗鄙是一个悲哀的被迫,被动改变历程。纵使变了,但是仍有最初的善良在心中,不偏不倚,他的改变只是适应了当时的环境,而自己内心的善良才是支撑他一直活下去的根本。不难理解,对于“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向我们传达出了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而我在这里没有提到后两句,“性相近,习相远”主要因为我不愿意承认,人的性格会随后天的环境而变化,产生好坏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我个人很是认同。


再谈流浪者,字面意思是说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漂泊谋生的人,小癞子就是这种该类型,他的漂泊不是主观的,是被动的,请注意,我这里是第二次写到被动这个词,因为我想突出小癞子的善良,何以见得呢!我在举一个文中的小片段“我也成了大孩子,会打酒买蜡烛,给旅客打杂儿。当时有个住店的瞎子看中我可以领他走路,向我妈要我。她就把我交托给瞎子。她求瞎子顾念我是孤儿,好好看待我。我就此照顾了这位年老的新主人,领他走路,开启了流浪之旅。”很简单,都能看得出癞子不是从一开始就喜欢流浪的,她的命运被她妈妈决定了,轻易地交给了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虽然领走时也那么意思的写上了癞子母亲“千叮万嘱”,但是还是那份母爱不足以有份量,不足以牵绊。要不然,一个孩子,一个母亲,怎么会要忍受这般分离之苦,日夜煎熬。也并非为别的,说是图个锦绣前程,那倒也值得,单单是去漫无边际的流浪,如果对它理解为其实癞子母亲很留恋癞子,爱癞子的话,那就完全颠覆了我的三观了,比起这个。孟郊《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会更动容后者的母爱。这样的母亲,我不能评判她不爱癞子,我只能说他对癞子的爱不够深,她只生了她,却又抛弃了她。《三字经》中还有提到“养不教,父之过”不要单纯以为父亲,而是父母,所以,癞子的母亲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母亲。然而反观癞子,对于这一切,一个一心傍个有钱人过好日子的母亲,一个陌不相识的瞎子,就这样被决定了命运,他没有反抗,而是顺从,我读到的是癞子对于母亲的理解,母亲毕竟还是年轻,孤独终生,寡妇,这些词对母亲来说太残忍,癞子不忍,所以我读到了癞子的这种感情,可能是我的主观臆断。但是就是我说的,我认为人善,他的善良使他孝顺,愿意听从母亲的安排。后来,癞子的老婆与神甫私通,他也并没有多么怨恨自己的老婆,他只是默默忍受,有奴性在,但是多的是性善。如果在中国古代,私通的女子早都浸猪笼了,怎么会还落得那么轻松自在。《太上感应极》上开篇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淫首,他不怒,孝先,他坐穿。所以,癞子一直秉持着,即使周围变得最亲近的人都抛弃自己,他也不离初心。


癞子并不享受流浪的过程,那个过程遇到的人大多数都太刻薄,太狡诈。但在流浪的的大部分过程中他都是以一个仆人的身份出现在不同的生活舞台上。为什么他会一直甘愿做一个仆人,是个男儿都会喜欢被追捧的感觉的,癞子也是,但为什么,他每次的选择都是卑微到尘埃里。借用张爱玲的一句话:“在尘埃中开花。”一部分由于环境使然,可以理解为癞子根深蒂固,嵌入到骨子深处的奴性,这份奴性,这个奴性我这里也是三次讲到;还有另一部分由他父亲基因遗传给他。开篇曾介绍到他的父亲也是一个仆人,而且是一个“正直”的。这个词很重要,我之所执着坚持癞子直到最后麻木,粗鄙之后仍然是善良的,有一部分观点是从癞子父亲的正直这里得出的。父亲的影响对孩子还是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那么,我就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癞子是个善良的化身,即使他的外表表现的是麻木,粗鄙,但是其本质,其所为,无一不透漏着不可抹杀的善意。再举一个,在流浪的过程中,他有遇到一个好的主人,然而那个主人却是个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即使这样,癞子也乐意为他服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尽管这个主人穷,我伺候却比那两个主人更心甘情愿。”就是这么简单,只要别人简单对它好,他就会倾尽全力还给对方,而且即使你什么都不做,癞子也会为他们服务,缘来缘去,就只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善论。在这里,我其实还有些觉得癞子是一个完全付出型的人,他不求你对他等比回报,他只是要做的自己问心无愧,从你们的角度看,这样一个乞丐,怎么会不是善良的化身呢,社会在乱,环境再遭,一个人的本性是打娘胎里带出来的,怎么可能轻易舍弃。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提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也因为“适者”才被理解,但是那个过程是无比漫长的,从类人猿到现在的人类经历了300-400万年。所以说癞子的性格会在有限的生命里,或者在一段长期的流浪中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由善到恶,在这里站不住脚。毕竟有限的生命只有一百多年那样。那么短的时间去撼动天然的“人之初”,有种人定胜天的感觉。在文艺复兴之后,智者学派提出了以人为中心,但是后期的哲学家也给它框上了客观规律,所以共生,权变思想,在哲学上是被认可的。


《小癞子》,我也这么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之初,性本善,”“初”,“善”此为“真初”,“真善”,“真自然”也。

rdquo
ldquo
癞子
关于养护
商家服务
支付方式
免费配送
顺丰保障
定制礼盒
支付宝
信用卡支付
银行转账
关注公众号
扫码一对一服务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